论坛全景
认真聆听的学生观众(供图周旭东)
(通讯员林清吴俊豪)4月28日上午,由我校校团委、10大菠菜信誉担保网、校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五期“清涟”跨学科论坛暨第二十期整合生物学前沿论坛在基因楼129会议室举行,此次论坛由我校陈振夏教授主持。
华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国际棉花基因组专委会委员王希胤教授以“一石二鸟:染色体数目是如何维持的?B染色体是如何产生的?”为题,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两个染色体演化未解之谜的遗传学机制。我校博士生导师陈振夏教授则带来报告“非编码元件的功能与演化机制”,在报告中讲解了其对脊椎动物倒转重复序列功能性探索的全过程。陈振夏还表示近期的兴趣方向是对非编码RNA的系统鉴定、对其演化机制和功能的探索,特别是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缪炜就“原生动物四膜虫的性别决定之谜”作了主题报告。缪炜首先介绍了四膜虫的特点,点明自己的实验室主要研究四膜虫的功能基因组学,提出了“四膜虫小核里面包含所有交配型基因,但在大核里只保留了一种交配型基因”的假说,并通过和加州大学合作,为四膜虫性别决定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型。报告最后,缪炜遗憾表示四膜虫性别决定之谜还远远没有解开,但是他会不断研究下去,期望下次来参加论坛时能分享谜底。
我校博士生导师梅洁教授带来题为“黄颡鱼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性控育种”的报告。梅洁表示黄颡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此控制性别,生产全雄黄颡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建立淡水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筛选的共性技术、建立淡水鱼类遗传性别快速鉴定的共用技术体系是淡水鱼类性别育种的关键技术难题。其实验室改进了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并鉴定出黄颡鱼性别标记连锁基因Pfpdz1,发现其对雄性性别决定和分化起到一定的正调控作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舜平则以“鱼类多样性历史的系统发育重建——格局、过程及机制”为题,介绍了其长年以来在淡水鱼类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鱼类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时空规律研究以及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及适应演化研究方面所做的的工作,并重点讲述了最近在深海中发现狮子鱼的故事。
最后,我校博士生导师曹罡教授汇报了“基因组三维构象解析及其在演化中的意义初探”。基因组高度空间构象折叠蕴含了大量遗传信息,曹罡通过打比方的形式,透过巨噬细胞三种状态下基因三维结构变化,生动解析了基因组的三维构象。他还介绍了其新发表的DLO 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背景数据噪音,获取质量高于传统Hi-C的数据。
据了解,此次论坛是我校校团委“清涟”跨学科论坛和10大菠菜信誉担保网整合生物学论坛的首次合作。两者都旨在促进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同的是“清涟”跨学科论坛报告人以青年科学家为主,而整合生物学论坛则以资深科学家为主。此次合作,通过3位校外资深科学家和3位校内青年科学家的同场报告,将校内与校外、台上与台下、资深与青年的科研工作者聚集在了一起,为跨学科的交流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