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菠菜信誉担保网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生物技术中心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发言集锦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2017-11-21 点击量:


 本网收集整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邓秀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高翅在主持会议时的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国家首届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张忠明教授等建设者代表的灼见,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校长邓秀新:传承精神把解析科学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今天,我们一起追忆青春的时候奋斗过的地方、战斗过的事迹。我想对支持建立生物技术中心的已故老一辈科学家表示深切缅怀,向当时的建议者们、下出这步棋的老领导表示崇高敬意,向今天回学校参加活动的当时中心几位元老级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也对今天还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

 通过今天的研讨,大家谈谈过去的事,有几个精神值得传承。

 一是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很多人都说当年你们给了专家多少钱没有?实实在在的,当时学校没有给“两邓一张”什么钱,更多的是鼓励。我记得,1996年前后我们三个人分别拿了教育部6万块钱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当时,被认为是“一大笔钱”。有一次,学校住宿条件比较艰苦,请外国专家来学校评审没有办法洗热水澡。开会的时候学校领导找到我们三个人,当场拿着个单子,让我们每个人转了1500块钱捐给学校,买了三台热水器安装在现在的文澜阁接待专家。现在国家发展了,我们学校财力好些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传承。没有条件,要去创造条件;有条件,要去珍惜条件。

 二是开放创新包容的建设理念。当时几个学科团队整在一起是不容易的。包括后来国家实验室要把几个团队整在一起,也有说“你把我的好一点的东西都整走了,我这个书记怎么当、院长怎么当”的说法。后来发现,整合是优势。大家都学我们了。原来是一个院、一个系办实验室,我们是全校办实验室,这就是包容共享的精神。从今天来看,这是一种超前的理念。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取向。今天邓子新老师讲的话代表了很多科学家的思考,我们要在国际科学前沿争一席之地。过去我们激励大家加强基础研究,当基础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有的学科已经到了那个层次,有的学科还在爬坡),爬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要思考解析和解决的关系。解析问题,要有原创和新的发现。解析了科学问题,有没有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校所有学科任重道远,需要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现在有的年轻老师说,“邓老师,我最近不错,有一篇文章又快出来了”。我问他,你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大气一点,你一生中要解决一两个重要的问题。做纯基础研究的,也要思考多少年以后转化成生产力。比如现在搞的量子研究,很基础,以后可能也要转变为量子通讯。我们是农业大国,更好思考如何把科学研究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结合起来。

 通过今天的座谈会,在未来中要弘扬开拓进取的精神,包容共享的精神,解析科学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精神。我们现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如果一个学科在五年中没有聚焦一两个问题在科学上产生重大发现,没有针对生产实际问题提出重大的解决方案,那是不行的。我想未来学科评估可能还会看重文章,但不一定会那么看重点数了。因为大家都到了那个水平了,现在N系列文章的很多学校都可以发了;发CNS的文章,对不少学校已是常态,已经不是不可及的阶段了。未来,还是要看对社会的贡献。今后,两个重点实验室,包括全校其他实验室,都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管未来产生什么技术和手段,但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才会上下联通。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高翅: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双一流”建设没有配角,人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生物技术中心及其后发展出来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一流学科的涵养源、一流人才的金摇篮、创新发展的加速器、优良学风的示范区、科学管理的辐射源,是华农永远的精神地标,也是华农永远的骄傲。

 在张老师倡导下举办的“室院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几位院长、室主任和张老师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策略,需要综合施策开展改革和创新,希望相关部门主动回应、积极论证、提出实施路径和方案。要努力使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水平相匹配,积极主动作为。相关学院要主动争取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找到融合点,通过借船出海培养独立远行的能力。重点实验室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主动成为融合发展、人才成长的高地,使室院融合如珠联璧合,借助重点实验室这个大平台,成长大团队、产出大成果、涵育大人物。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今天,是我们深受教育的一天,也是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加油鼓劲的一天。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总书记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学校和国家乃至世界进步的历史源流中,齐心协力,把学校事业坚定不移地不断推向前进。江山代有人才出,狮子山这片沃土,一定会涌现一代代的“两邓一张”!

张启发院士:提振精神,既往开来(根据录音整理)

 张启发院士在生物技术中心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如今每每走到学校某一个路口,三十年前的场景都历历在目。今天,我们组织纪念生物技术中心建立30周年暨“室院融合”发展论坛。上午,我们回顾一下往事,怎样进一步提振“精神”;下午,大家在一起碰撞一下,怎么继往开来,探讨我们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讲述创建时期的其他故事)

 回到今天的关键词,就是我们定义的精神。生物技术中心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显然是艰苦创业的精神。艰苦创业不是那时候没有钱很贫穷要艰苦创业,今天中国也比较有钱了,但艰苦创业永远都是必须的。不艰苦是创不了业的,创业的人都是艰苦的,别看人家身缠万贯,没有精神和办法,成不了大事。

 第二个是让年轻人挑大梁。成长是从年轻开始。那个年头,大胆让年轻人挑大梁的尝试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陈华癸老先生说过一句非常朴实的话,“年轻人不挑担子怎么能成长,成长的程度跟挑担子的轻重成正比”。在座的年轻和非常年轻的这一代,如果你有挑担子的机会,担子挑得不一样,格局就会不一样。

 第三点是开放包容。当时更多的是大家在一起思想碰撞。张忠明过去做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那个年头就那几个学生,两个相连的实验室,研究生答辩就这几个老师,所有人都参加。有一些方法,做微生物的我本来不会,就从他们那里学来。那个年代虽然没有钱,但来的外国人还不少。外国的学者来参观的也好,来交流的也好,积极对外开放,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我们视野开阔非常有作用,还和一些海外的人成了真正的朋友。不知道现在的同志们当中,在海外有几个是你真正的朋友?有还是没有?这也很重要,我们应该留下来传下去。

 最后,看看我们今天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我和邓子新老师前不久参与了院士甄选。大家不要觉得我们自己进步很大,今天坐在这里的确进步很大,N系列的好像很常态。因为经历了那个年代,现在跟自己过去比,我们确实进步很大。但是,要认识到,人家更多更常态,(我们自己)CNS三大杂志是非常稀缺的。这一次基金委搞的科学中心评选,我们就有差距。我们自己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和上世纪90年代初比起来,未必缩小了。

 人才是最大的挑战。要重视现在同志们的成长,还要思考更多的人才从哪里来。前阵子选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国际顾问委员会。邀请一些外籍院士到我们这里,了解哪一个学校建立了一个什么、做成了什么事情,能帮我们出一些点子,能帮我们网罗一些人才。

 实验室和产业的关系,大家也要认真考虑。要做出一些有影响的东西,在产业上也应该有体现,也争取产生经济效益,也争取(帮国家、社会)挣钱。不产生效益是不道德的,因为你花费了国家的钱做科研,做完了以后不能什么也产生不出来。

 

张启发院士在室院融合论坛上的发言

 今天上午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想起了《大风歌》。上午回顾过去三十年,真有一点“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感慨。

 把后面的事情办好,一是人的问题。“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衡量工作有没有干好,加快引进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是关键。

 二是国际化的问题。学校以后要更大气一点。前几天听陈一新书记介绍武汉的发展战略,有很大气的思路。过去光是我们少数几个人跟着感觉走,面太窄了。国际顾问委员会要拢人才,搞评估,广交朋友、交好朋友、结真朋友,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和量尺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三是管理的问题。过去,我从一开始就强调实验室的室容室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室容室貌建设,从管理细节能够反映出“吾之兵士雄壮否”。《三国演义》中蒋干看到周瑜的队伍虽然不大,但是很精良,队伍的军容很整齐,一下子战斗力就来了。一个实验室如果把一个地都扫不干净,外面看着乱七八糟,你说有成果,打破头我都不会相信。

 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拔尖人才的优势是基础扎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把遗传学、生物化学学好了,走到哪里人家不会说你基础不扎实。要打通院系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的拔尖创新人才。

 五是抢抓机遇,围绕小龙虾等新兴千亿产业和其他重大科学问题,成立研究院、协作组。不要想着个人团队建设得小而全,要把联合工作组做实一点,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跨学院动员组合,力争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现实问题。

邓子新院士:这里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精神港湾(根据录音整理)

 我一到会场以后,看到这个场景,触景生情,一幕幕马上就像电视剧一样出来了。生物技术中心的这段历史就和我们学校的底蕴一样,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对我来讲,生物技术中心是我自己的成人礼。生物技术中心包容、共享、联合、集聚的理念,对我最初要回国干一番事业,刺激不小。当时,学校顺势而为成立了生物技术中心,理念和思想突破了思维的惯性,比别人早布局,就开了个好头,也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里成长了一大批的人,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和标签。

 这么多年,生物技术中心包容、共享、联合、集聚的理念一直伴随着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我提出了“修德厚爱,健己惠人,强队谐群,凝特聚优”16字的建设理念。前8个字是对个人的,后8个字,从整体来讲要做强团队,凝聚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优势。这些理念是源于华农生物技术中心。回到武汉建立学科团队,我觉得平台很重要,对凝聚人气、凝练方向,凝聚学科都很重要,要不然谁到你这里来?不管我在哪里,首先就考虑要建平台。重视平台建设的源头还是在这里,二三十年我始终觉得受益匪浅。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归纳、总结、提升,开始新征程。要突破“跟”的常规思维。中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了,我们要改变自身,甚至让别人来适应我们。对SCIIF的重要性,不要泛化和异化。要认识到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性。做产业,向社会延伸,要做一些对社会和国家有价值的事情,让我们的研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成为国家做大做强的力量。

 不管走到哪里,华农是我的骄傲。这里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精神港湾。能为母校做一点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非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和10大菠菜信誉担保网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相信学校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发展的越来越好。

郑用琏: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作为一个曾经参加过生物技术中心筹划、建设的一位教师,此刻心情高兴。回忆这段有意义、并值得回忆的经历,我最想给年轻人说的一点激励的话,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生物技术中心的建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学校领导和陈华癸、刘后利等老一辈科学家,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校学科优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一次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一战略“初心”的指引下,在学科建设的路上,我们一直在砥砺前行。回忆生物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三十年,把将其分为为6个阶段:即:高瞻远瞩,顶层设计;建立中心,齐心协力;学科优势,初见端倪;室院融合,坚实两翼;追求卓越,金榜及第;不忘初心,再接再厉。 

(具体展开这六个阶段)。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一流的科研与一流的教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与一流的学生。我校五个获批成为建设双一流学科中的四个生命科学类和农学类学科,就是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学科建设的路上,不断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并且形成了一批接触学科前沿的新的学科成长点。就是在室院融合的框架下,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相关学院这样的两个坚实的翅膀腾飞起来的。

 现在回忆,总结生物技术中心建立的初衷,“以分子生物学为带头学科,以优势农业为基础,带动全校生物科学发展”,建设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永远前进在路上。希望寄托于在座的各位,不忘初心,再接再厉,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长远更健康,更有成就的发展。

张忠明:境界、责任、担当

 刚才三位老师讲得很全面,基本上把生物技术中心的创建、发展、和后面的影响都讲了。我想主要说明华中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成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当时国内外生物固氮研究进展和概况为例,简单回顾一下生物技术中心成立的历史背景。

 在国际上,1971-1972:英国JI研究所Dixon等人分离和鉴定出肺炎克氏菌--固氮基因族:17个基因、20kb7-8个操纵子;他们将肺炎克斯杆菌的固氮基因簇转化至大肠杆菌,使得大肠杆菌获得了固氮能力。在国际上开启了生物固氮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潮。1977-1978:英国JI研究所Beringer等人发现豌豆根瘤菌含有大质粒,并利用转座子Tn5揷入鉴定出不能结瘤的根瘤菌突变体,发现结瘤和固氮基因存在于200kb的大质粒上。1981-1982: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Ausubel领导的实验室首先从苜蓿根瘤菌中克隆到固氮酶nifHDK基因,他的博士后LongSR利用构建基因文库--细菌杂交--功能筛选的方法从根瘤菌中克隆到8.7kb的结瘤基因族。随后英国也从豌豆根瘤菌中克隆到结瘤基因族nodABCJI等。

 在国内(华农为例),1979:陈华癸先生在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上做了“在三个水平上的生物固氮研究”的报告,号召大家在分子水平上开展生物固氮的研究。1980:陈华癸先生改革开放后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李仲贤就开展了根瘤菌遗传学研究,利用转座子Tn5标记根瘤菌大质粒及吖啶橙处理,考察紫云英根瘤菌结瘤基因是否存在于大质粒上。为什么要开展这方面研究呢?因为当时在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剂大面积应用中,发现根瘤菌丧失结瘤能力的频率很高,导致接种效率下。应用抗生素标记的根瘤菌可用于菌剂生产,同时也为根瘤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材料。1982:李阜棣、曹燕珍老师指导郑玲、黎若娅等,利用转座子Tn5诱变,筛选紫云英根瘤菌不结瘤突变株。同时,陈华癸先生要求我开展根瘤菌大质粒研究,建立分离、提取和纯化大质粒DNA的技术,以便开展结瘤基因、固氮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在当时,开展这项工作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对于我来说,什么是Eppendoff离心机(台式高速离心机)、水平电泳槽、微量移液器都没见过。

 (讲述期间各种克服困难、创造实验条件的故事)。

 在边学习、边创造条件和边工作的情况下,1983-1985:我前后与许耀才、周俊初等老师一道,经过100多批试验,终于建立了紫云英根瘤菌大质粒的快速检测、大质粒DNA的抽提、纯化和酶切等技术。由于学校工作条件的限制,很多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不能开展。1986年陈华癸先生派我到中国农科院范云六老师实验室,开展紫云英根瘤菌Cosmid基因文库构建的工作,并通过同位素分子杂交,筛选到含结瘤基因片段的阳性克隆。87年返校后就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中心筹建的工作。

 应该说,学校生物技术中心建立,及时地为我们深入开展生物固氮研究提供了工作条件和研究平台。在此也感谢陈华癸、孙济中等老一辈科学家鼓励、支持并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平台,生物技术中心的成立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境界、胸怀,也是参与建设者们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430070 Tel:+86-27-87287308 E-mail:bio@mail.hzau.edu.cn

CopyRight©2001-201010大菠菜信誉担保网-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欧洲杯推荐】 版权所有